学院新闻
谢凝高呼吁:世界遗产重申报更要重保护 不能愧对历史
《人民日报》5月29日文章(记者 丁玎) 题:近年来不断发生的破坏世界遗产事件不免让人担心。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大声疾呼——遗产重申报更要重保护
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非常丰富,七八十个项目申报世界遗产,数目并不算多
记者:据说目前全国有七八十个项目在准备申报世界遗产,这样的申报量是否过多?
谢凝高:不算多,应该积极支持申报,因为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非常丰富。
我国世界遗产资源形成的基础条件在世界各国中都是不多见的。主要有六大优势:一是地域广阔,国土面积接近整个欧洲的面积;二是地形复杂,地质、地貌价值很高,最高有世界屋脊,最低可到海平面以下;三是气候多样,纬度分带上从北热带到北温带有7个纬度带;四是生物多样,复杂的地形和气候造成特殊的生态系统,有许多珍稀动植物;五是历史悠久,而且文明从未间断过;六是文化丰富,有56个民族。
目前,我国有28处世界遗产项目,这与我国的世界遗产资源相比还太少,和“文明古国”的地位不相称。
错位开发导致世界遗产项目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
记者:近年来,一些地方的世界遗产项目出现了“重申报轻保护”的现象。申报前不遗余力地整治环境,成功后却变本加厉地无序开发。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谢凝高:申报本身是好事,问题出在管理者的认识错位上。一是功能错位,世界遗产(如风景名胜区)的功能主要是精神文化功能,而不是经济功能。有的申报方动机本就不纯,说什么“以开发带动保护”或“保护与利用并举”,其实是“经济利益第一”,将世界遗产当“摇钱树”。二是性质错位,将世界遗产资源等同于旅游资源。其实,旅游业属于第三产业,而世界遗产是保护性公益事业,旅游只是其众多功能之一,且必须控制利用。三是空间错位,在保护区内搞经济开发、旅游开发。其实,世界遗产所在地的功能分区十分重要。“山上游山下住”要提倡,现在有些地方却在山上大建高级宾馆和商业街。
记者:认识错位带来了哪些恶劣后果?
谢凝高:错位开发导致世界遗产项目的人工化、商业化和城市化。
人工化指的是人造景观和建筑过量,破坏了自然景观。要保持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就要处理好人工与自然的关系:一是人工的东西要尽量少;二是要尽量适应自然,与自然和谐,不能强加于自然;三是人工的东西要分散,不能集中,正如徐霞客所说的:“点缀得宜,不掩其胜。”
商业化的表现在于功能错位,在保护区内大做生意,开办各种商铺等。
城市化和商业化紧密相连,商业化必然导致按城市标准来建设。如泰山,要把山顶建设成“热闹非凡的天上城市”、“变风景的泰山为经济的泰山”,竟美其名曰“天街”。游人入街,只见商业建筑与人,连摩崖石刻和自然胜迹也难见,与城市又有何异?
三化的后果是,自然度下降,美感度下降,灵感度下降。前两者比较好理解,灵感度则是针对诗人、画家、摄影家等文艺创作者讲的。有一位摄影师30年内登黄山拍摄达150次之多,现在他感叹许多图片都成了绝片,再也找不到那么好的角度和美景了。
建议成立国家遗产保护管理局,并加强立法和整治;希望遗产地的政府领导端正认识,对遗产保护作出科学决策
记者:这些年,专家们不停地呼吁要重视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可还是不断发生像泰山扩建索道、武当山遇真宫失火等破坏遗产的恶性事件。如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重申报轻保护”的问题?
谢凝高:首先,要尽快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保护世界遗产的公约规定,遗产拥有国的政府有义务竭尽全力保护世界遗产。而目前我国还没有保护世界遗产的专门机构,建议在国务院领导下设立国家遗产保护管理局。其次,要加强立法。目前我国有了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但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用了18年,还是“暂行”的。建议完善原有的法律,并对遗产保护进行专门立法。第三,要建立专家委员会。世界遗产是系统工程,对其自然价值和人文价值的认识永无止境,需要自然、人文等多学科的专家从多角度加以研究,帮助对遗产保护作出科学决策。第四,要加大整治力度。对商业性、破坏性的非遗产建筑、旅游设施要尽快拆除。值得注意的是,要警惕那种整小不整大、小拆大建、拆民不拆官的假整治现象。有的地方赶走商铺、摊贩很卖力,可是最伤大雅的商业街、行业宾馆、观光电梯、登山索道却迟迟不见动静,这样的整治怎能治本?第五,要科学地传播知识。要老老实实地、科学地将遗产的价值传播给大众,引导大众提高审美水平。遗产地不能一味“包装”、“打造”,越包装越坏,越打造越假。
最后,希望遗产地的政府领导端正认识,严格遵循“保护第一,合理利用”的原则。切莫一意孤行,应多听听专家们的意见,对遗产保护作出科学决策,千万不要做愧对历史和未来的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