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杰出女科学家李方华院士剖析科研评价体系
日期: 2003-06-06
科研,我们当以什么论英雄
本报记者 李大庆
对于国内某些单位、学校以是否有被SCI或EI收录的文章作为评价科研人员的标准,或以高额奖金刺激在SCIENCE和NATURE杂志上发文章,我国科技界颇有微辞。但尽管如此,这一评价体系依然盛行,引得众多研究人员继续高看这一评价体系。今天,荣获2003年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李方华院士对SCI收录文章以及在SCI?ENCE、NATURE等杂志上发表文章之事进行了剖析,并指出在科研评价体系中应包括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上作邀请报告。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李方华院士说,把SCI、EI收录文章或在SCIENCE、NATURE、PRL(物理评论)上发文章作为一种评价不是不可取,但不要绝对化。一个科研人员的文章被SCI收录,当然有意义,但不见得是具有很高的水平。因为一般说来只要有点意义的文章SCI都会收录。李院士认为SCI文章对研究生来说可能是一个很好的要求。一个研究生,读三年博士,要求有几篇SCI文章,如果你达不到,说明你的研究工作有问题,如果是一个博士后,马马虎虎也行。但是对一个研究员,光有SCI文章就不够了。因为你是一个学科的带头人、领导,你必须有系统的工作和文章。SCI文章可以没有系统性,就好像一篇SCI文章是一面小红旗,插多了,一片红,甚是好看,但不见得都是系统的,包括在PRL、NATURE、SCIENCE发文章都有这个问题。有人很可能在一篇文章发表之后,与之相关的研究工作就做完了,就再也不会涉及这一研究领域或方向的工作了。从国际上看,还有没在这些杂志上发过文章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因而对在这些杂志上发文章,对SCI文章不要一概而论。
李院士认为,研究员以上的人发文章,既要有创造性,也要有系统性。SCI文章肯定有创新性,PRL文章也有创新性,如果没有创新性人家是不会给你发的,但创新点有大有小,可能PRL、NATURE、SCIENCE的创新点就更大一点,但这些文章都不一定有系统性。李院士形容说,与前面提到的插小红旗相比,研究员们应该种一棵树。如果你能种下一棵树,它的根系很发达,枝繁叶茂,上面结了许多果子,这才是一个系统性的标志,表明你的研究和你的文章都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学科的发展如何,就看这种系统性的成果多不多,只有多才说明这个学科发展得比较好。
在谈到评价一个人的学术水平时,李院士认为应该把研究人员在重要国际学术会议被邀请作报告也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十几年前我们还不认这个,认为它不重要,现在承认其重要了。当然还要看这样的学术会议的量级。李院士以自己从事的研究领域为例,指出像国际晶体学联合会、国际纯粹和应用物理学会等机构召开的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以及它的系列会都是很重要的。能在这些会议上被邀请作报告,本身就表明了研究者的水平。但假如是我们某个单位自己拉人组织的国际会议,那就又另当别论了。
摘自: 《科技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