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清华科研的感召力
科技日报 2003年6月10日 本报记者 仇方迎 李凝
■1998~2002年科研经费连续翻番年均增长超过30%
■1996年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总数位居高校首位
■SCI收录论文连续几年居全国高校第一
■10兆瓦高温气冷堆的建成被列入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是高校唯一被列入的重大科研成果
在国家“科教兴国”战略指引下,特别是在985计划一期(1998-2001)建设的有力推动下,清华大学进入了历史上发展最快的时期之一。雄厚的科研实力和产学研平台,为每一位学子搭建成早出成果早成才的大舞台。
科研综合实力雄厚
一、从1998~2002年科研经费连续翻番,年均增长超过30%。
二、1996年以来学校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79项,其中包括国家科技进步奖5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18项、国家自然科学奖9项,总数位居高校首位。
三、在保持学术论文发表数量稳定增长的同时,论文质量和学术影响力也有了显著提高。2001年SCI收录论文1427篇(其中光盘版1132篇),连续几年居全国高校第一名;EI、ISTP论文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四、在技术发明方面专利特别是发明专利在申请与授权量方面大幅增长。1998年至2002年,三年来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均增长近400%;2002年申请专利从1995年45项增至583项,其中,发明专利为477项,实用新型专利106项。
将国家战略需求放在首位
比较突出的项目:
★863计划重大攻关项目10MW高温气冷实验堆
于2000年建成并投入临界运行,使我国在核燃料元件制备技术、先进核动力堆设计、研发方面达到国际新进水平。目前被世界上公认为安全性最好,发电效率最高的第四代先进型反应堆。
★“航天清华一号”微小卫星
于2000年6月28日发射成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微型卫星的三轴稳定姿态控制。该星在空间运行近三年,已成功发回数千幅照片,完成一系列科学实验。承担国防项目,完成在轨数据接收星上处理试验,取得重要成果。该星研制与发射成功,使我校以多学科集成优势切入航天高科技领域,成为一支引人注意的新军,5人成为863航天专家组成员。
★宇航中心承担国家“纳型卫星研制”任务
这是国内第一颗10公斤级卫星,采用卫星惯性测量组合、新型CMOS相机及微推进等先进技术,已于2002年5月完成工程星研制。
★在信息领域围绕高速、宽带、大容量的传输技术、数字电视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国家战略高技术开展攻关,在高速全光网络关键技术方面自主建成世界先进的全光网试验床。
★在数字电视传输技术方面突破美、欧、日知识产权体系,提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清华方案DMB-T”,已由信息产业部和广电总局正式通报国际电联。
此项技术属于我国电子行业龙头产业升级换代的关键技术,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1项,完成专用集成电路设计制作,由清华等单位牵头组成国家标准研发联合工作组。
★瞄准通信产业中的前沿和制高点———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取得一系列技术突破,申请发明13项专利。
牵头承担863-C3G重大项目中宽带码分多比(WCDMA)方案。试验系统率先实现越区切换并实现384k移动多媒体业务传输,居世界先进水平。在整个专项48个子项中共11个评为Aa,我校承担的7个子项中4项为Aa。
★生物芯片技术
以多场力、主动式生物芯片为代表的多项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使我国在该方向的研发和产业化已达到世界水平,申报国际专利40多项,出版两本英文专著,多次在国际会议作大会报告。组建了国家生物芯片工程中心。国家投入2亿元,社会集资1.5亿。该中心被Na?ture、Science三次报道,产生广泛国际影响。传染病检测和胎儿早期检测芯片即将进入临床试验。疾病检测装置成功搭载“神舟三号”。
★新型有机发光材料及显示器件研究
成功研制若干种新型有机发光材料及红、蓝、绿多种发光颜色的器件,绿光寿命已超过1万小时;在塑料基片上制备成功发光软屏;建成我国第一条有机发光二级管(OLED)试验线(国家计委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在863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的支持下,拓展成有机电子学的一支重要力量。
★高温超导技术研究
在强电方面,高温超导带型线材的研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物理系韩征和教授研究组完成的一次拉制长度和电流密度均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长度>1200米,电流密度>7000A/平方厘米,被《科技日报》评为2001年全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已开始用于超导储能和电力输送系统中。在弱电应用方面研制出超导滤波器,其性能与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用于移动通信基站,具有抗干扰性能强、基站覆盖范围广、提高手机通话质量等优点。
★柔性交流输变电技术
研制出静止无功发生装置(ASVG),自主实现这一保障大型电网稳定运行的关键设备,是在大系统、强非线性、高适应性等方面的理论和技术创新,使我国成为世界第四个掌握该技术的国家。200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研制成功紧凑型高压输电技术
建成我国第一条500kV紧凑型线路,大幅度减少占地面积,提高输电容量(每千公里减少土地占用6万亩),已用于北京180km环网、三峡输电走廊解决方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高亮度蓝光发光二极管
2001年研制成功氮化镓材料的高亮度蓝光发光二极管并成功实现了产业化,标志着我国全部依赖进口这一产品历史的结束。该二极管在全彩显示、交通信息显示、医疗设备显示等方面有重要应用前景。英克莱投资2000万元与清华合作建立氮化镓发光材料研发中心。
★在新疆石门子高寒、软基、多震地区建成世界最高(110米)的碾压混凝土薄拱坝
标志着我国在碾压混凝土高坝建设的理论计算、工艺设计和施工技术方面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此项目将新的断裂力学概念和理论用于工程实践,解决了在软基(变形大)上修拱坝的世界难题。整个工程缩短工期两年,节省投资近2000万元,扩大灌溉17万亩,改善36万亩。
加强基础研究,提高原创能力
一、三年来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七项
二、积极参与国家973计划项目,截至目前共有10人作为首席科学家
三、高水平学术论文显著增长
★在NATURE、SCIENCE上发表论文多篇
★1998年以来,在各学科顶尖级刊物上发表了一批有较高学术影响力的论文
四、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的竞争力提高
五、重要的基础研究成果
★纳米科学与技术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2002年,在国际上首次直接合成了20cm超长单壁碳纳米管束,发表在《Science》上(3May2002,VOL296),(Chemical&Engineer?ingNews)以“纳米管束达到厘米长度”为题作了评价,Rensselaer以“科学家制备出超长、类似头发丝的纳米管”为题作了报道。
★在生命科学研究的一些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在蛋白质科学方面:
△首次得到抗烟毒素蛋白优质单晶,发现其与某种酶形成复合体,提出了使烟毒素失活的机制
△提出金属酶的活性部位柔性的新理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在人类重大疾病预防研究方面:
△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表面疫苗理论”,对艾滋病疫苗研究产生重要影响,被称为“对付HIC-1的新战略”,发表SCI论文2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15),申请发明专利14项
△在国际上首次解决重组人体血管内皮抑制素的包含性复性问题,取得Ⅱ期临床显著效果且无毒性,引起《自然》杂志特别关注,已获国家计委多项支持,将申请抑制肿瘤的I类新药
在功能基因研究方面:
△已制造出2种带有致死基因的果蝇突变体,该基因与老年痴呆病有关,并发明某种中药能使该突变体杂交子代存活,这是重大科学发现
△开创在活体胚胎上鉴定基因表达调控元件的新途径,阐明了斑马鱼某转录因子的某基因的调控机制
★加强国家级研究基地的建设
△1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今年信息类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中,学校参评的4个实验室均居前列
△5个国家工程中心和1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其中生物芯片国家工程中心和互联网教育部工程中心为新建
△1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其中蛋白质科学、先进反应堆工程与安全、水沙科学、量子信息与测量、传热强化与过程节能、生物信息学为新建
★自主研发与购置相结合建设高水平科学研究平台
△全光通信网试验床△材料测试与表征平台△生物制备与测试平台△虚拟轴数控加工平台等
★设立实验室开放基金,有效地推动设备开放共享
★设立博士生开放基金吸引优秀学生从事高水平研究。截至2002年,学校共有31篇学位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入选论文数占同期授予博士学位人数的比例居全国高校之首。
开创多种产学研结合形式
一、加强与地区、企业合作,推动研究成果转化
合作项目向大型化发展:为企业实施合作技术开发和成套技术转让,三年承接合同2329项,总额超过11亿元,其中大型项目比重不断提高。合作模式向长期化发展:企业在清华设立各种联合研发中心(所)近三年就新建近50个,合同额约3亿元。
学校与地区的科技合作以多种模式继续推进,现已与全国41个省、市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与一部分省、市设立了共同研究基金,并与深圳市和北京市政府合作共同建立了深圳清华研究院和北京清华工业开发研究院、河北清华研究院。经国家批准,在我校建立了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国际技术转移中心。
一批重大成果产业化,取得了突出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如:大型集装箱检查系统、洁净煤燃烧技术等。
二、加强与西部地区合作,落实国家西部开发战略
我校与云南、重庆、新疆、四川、宁夏等签订全面合作协议,并按照国家西部开发的战略,把资源环境放在突出地位,安排了相关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应用。如:叶尔羌河地区四类水资源转化关系研究、新疆皮山县太阳能综合利用示范工程、滇池污染治理等。
三、发展高科技产业,建设大学科技园
清华科技园1994年8月开始启动建设,占地22公顷,规划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清华科技园作为国家首批认定的大学科技园之一,到2002年年底已建成竣工30余万平方米建筑面积,另有18万平方米在建,入园企业近260家,已初步建成了一个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孵化的重要基地。吸引了SUN、Schlumberger、P&G等著名企业在此设立研发机构;初步形成了创新服务体系的软环境,建立了清华科技园中的企业孵化器———清华创业园。